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政策法规
1.今年第二批新能源汽车下乡车型目录发布 共45款车型
据“工信微报”公众号11月8日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能源局组织开展第二批新能源汽车下乡车型征集、筛选工作,形成《2024年新能源汽车下乡车型目录(第二批)》,共45款车型。
点评:这有助于推动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应用,也将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2.工信部印发《重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编制指南》
11月1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重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编制指南》的通知。其中提到,针对市场需求迫切、减排贡献突出、产业链关联性强、供应链带动作用明显、国际贸易量大的产品领域,聚焦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新能源汽车、电子电器等行业,参考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统计用产品分类目录》《消费品分类与代码》等标准要求,开展重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制定。成熟一批、推进一批、持续完善,稳步有序扩大产品覆盖范围。
点评:这对于构建完善的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体系、提升企业绿色低碳竞争力以及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3.大中型客货车驾驶证申请年龄上限拟延长至63周岁
《公安部关于修改〈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的决定(征求意见稿)》日前发布。此次修订包括:调整大中型客货车驾驶证的申请年龄规定。将大中型客货车驾驶证的申请年龄上限由60周岁延长至63周岁。明确大中型客货车驾驶人因弹性延迟退休申请延长驾车时间规定。
点评:这一调整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公众需求,有助于缓解大中型客车驾驶员的人才缺口。
4.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行业反垄断自律规约》
11月20日,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消息,在11月6日召开的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员代表大会上审议通过了《行业反垄断自律规约》。其中提及,自觉维护合理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秉持诚信经营、公平交易理念,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垄断行为:(一)不得组织或参与横向垄断协议,包括但不限于:固定或变更商品价格;限制销量;分割销售市场;限制购买新技术、新设备或限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联合抵制交易等行为;(二)不得组织或参与纵向垄断协议,包括但不限于:固定转售价格、限定最低转售价格等行为;(三)不得实施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搭售、附加不合理条件、差别待遇等行为;(四)依法开展投资并购活动,避免“抢跑”行为。
点评:自律规约的制定和实施,旨在维护汽车销售行业的公平竞争和市场秩序,促进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5.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宋英杰:将提前谋划明年汽车以旧换新接续政策
11月21日,商务部消费促进司二级调研员宋英杰在2024汽车金融产业峰会上表示,目前全国汽车报废更新申请量、全国汽车置换更新申请量均已突破200万份,累计超过400万份,受此带动1-10月全国报废汽车回收量同比增长超过50%。他同时表示,下一步将科学评估今年的政策成效,提前谋划明年的汽车以旧换新接续政策,稳定市场预期,并持续完善汽车相关政策,促进二手车放心、便利交易。
点评:通过科学评估政策成效和提前谋划接续政策,有望推动汽车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6.中国牵头首个冷链物流无接触配送领域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11月23日,我国联合多国共同制定的国际标准《冷链物流无接触配送要求》正式发布。该标准规定了冷链物流服务供应商通过无接触配送方式将货物从配送中心配送到收货人过程中应满足的要求,包括对服务供应商的要求、对冷链物流无接触配送过程中涉及的设施设备、操作流程,以及异常情况处理要求等。
点评:这一国际标准将为全球冷链物流行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7.工信部通报2023年度新能源汽车监督结果
11月25日,工信部通报2023年度新能源汽车监督检查结果。为规范汽车生产行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根据《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开展了2023年度新能源汽车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检查发现共有9家企业的9个车型存在生产一致性问题。
点评:严格的监管和处罚措施,可以有效遏制新能源汽车生产领域的不正之风,推动汽车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8.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批准筹建国家汽车芯片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11月27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批准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筹建国家汽车芯片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中心将立足于产业需求,建立起支撑汽车芯片装车适配的检测体系,突破一批国内空白的汽车芯片检测和国产化装车验证技术,建立包含各项性能、可靠性、车规适应性及实车工况用例等汽车芯片检测技术能力。
点评:我国汽车芯片产业及产品面临“加快装车应用、牵引芯片发展”的巨大挑战,急需建立芯片供应链质量的信任传递,加快构建应用生态。
行业要闻
1.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功举办
11月5日-10日,以“新时代,共享未来”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办。共计12家整车企业以及佛瑞亚、米其林、安波福、伟巴斯特、西井科技、HRC等零部件供应商构成了汽车展区的全家福。电动化、氢燃料技术等构成的新能源方向,辅助驾驶、高等级自动驾驶构成的智能网联方向以及由可循环、生物基材、轻量化材料构成的新材料方向成为突出的看点。
点评:进博会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受瞩目的博览会之一,也是中外汽车产业链企业展示和交流的重要平台。
2.尹同跃获2024年度汽车工业饶斌奖
11月12日下午,2024年度中国汽车工业饶斌奖在第三十一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上揭晓,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成为第九位获此殊荣的汽车人。
点评:27年,从“小草房”走向世界500强,奇瑞在尹同跃的带领下上演了一场自主品牌的精彩逆袭,展现了中国汽车人无畏向前的拼搏精神。他的获奖实至名归。
3.中国新能源汽车年度达成1000万辆
11月14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下,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1000万辆达成活动在湖北武汉举行。现场,东风岚图知音携手多款民族汽车品牌车型,一起揭开了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1000万辆达成的新篇章。
点评:中国汽车工业实现了从“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这一里程碑时刻的达成离不开所有汽车产业的推动者、参与者和实践者的努力。
4.超80个品牌、1171辆车广州车展同台竞技
11月15日,第二十二届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开幕。本届共有展车1171辆,其中新能源车512辆;全球首发车78辆,其中跨国公司首发车6辆。新能源汽车数量继续攀升,占总展出车辆的43%,重磅车型也以新能源车辆为主,其中插混、增程车型的比例也在逐步增高。此外,经不完全统计,共有超80个汽车品牌参展。
点评:作为年度最后一个行业大展,也是展望新年车市的重要平台,广州车展拉开了各大汽车厂商冲刺年终车市的收官赛。
5.中汽协:10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193.1万辆 环比增长12.9%
11月25日,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24年10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193.1万辆,环比增长12.9%,同比增长30%,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70.1%,销量占有率比上年同期提升10.4个百分点。2024年1—10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1384.9万辆,同比增长21.2%,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64.6%,销量占有率比上年同期提升9.3个百分点。
点评:数据充分展示了中国品牌乘用车在市场上的强劲势头和良好前景。
6.商务部回应中欧电动汽车反补贴案进展:磋商仍在进行中
11月28日,在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答问表示,妥善处理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案,是中欧各界的普遍期待。按照双方达成的原则共识,中欧技术团队围绕价格承诺解决方案开展了密集磋商,经过艰苦努力,取得一定进展。目前磋商仍在进行中。中方希望双方相向而行,按照“务实、平衡”的原则,相互照顾彼此合理关切,回应中欧各界期待,共同推动磋商取得成果。
点评:中欧汽车产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共同开创一个更加友好、互利的合作局面,才能实现共赢。
国际新闻
1.未能及时召回问题车辆,福特被美国处以1.65亿美元罚款
当地时间11月14日,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当日表示,福特汽车已同意接受1.65亿美元的民事罚款。此前,美国政府调查发现该汽车制造商未能及时召回存在后视摄像头缺陷的车辆。
点评:这一事件提醒汽车制造商和消费者都要高度重视车辆安全问题,及时采取行动确保道路上的车辆安全。
2.日产和三菱汽车将成立合资公司
据日媒报道,日本三菱汽车和日产汽车决定成立合资公司,提供自动驾驶和电动汽车电池相关服务。新公司将于2025年3月成立,由两家公司平分股权。合资公司将在自动驾驶和电动汽车电池领域开展业务,旨在通过资源共享和技术合作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点评:这将有助于日系车企在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应对挑战和压力。
3.TrendForce:2024年全球公共电动汽车充电桩增长将大幅放缓
11月20日,TrendForce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全球公共电动车充电桩部署受土地供应及电网规划制约,加上新能源汽车市场成长放缓,2024年成长率预估为30%,较2023年的60%大幅下滑。中国将继续保持全球公共电动汽车充电桩数量最多的领先地位。预计到2024年底,中国公共充电桩数量将达到360万台,占全球总量的近70%。与此同时,韩国将引领增长,预计年增长率为39%。
点评:各国政府和企业应继续加大投入,优化充电桩布局,提高充电效率和服务质量,以推动电动汽车市场的持续发展。
4.瑞典电池制造商Northvolt在美国申请破产保护
11月22日消息,在努力争取救助资金失败后,瑞典电池制造商Northvolt在美国申请破产保护。该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将根据破产法第11章寻求重组。Northvolt在文件中表示,公司拥有约3000万美元的可用现金,并背负58.4亿美元的债务。
点评:通过重组和融资等措施,公司仍有望走出困境,并在未来继续发展。
5.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 挥起关税大棒
当地时间11月25日,将于明年1月20日上任的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表示,上任后将对墨西哥和加拿大进入美国的所有产品征收25%关税。同时,特朗普还妄言将对进口自中国的所有商品加征10%的关税。
点评:这不是特朗普第一次妄言对中国加征关税。虽然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面对未来的加征关税“威胁”,中国车企需要做好准备。
6.英国汽车业警告:电动汽车22%市占率目标难以实现
当地时间11月26日,英国汽车业发出警告称,他们将不得不支付近60亿英镑(约合75.2亿美元)的折扣和合规成本,以满足英国2024年的电动汽车销售要求。英国汽车制造商和贸易商协会(SMMT)在一份声明中警告说,电动汽车盈利能力和生存能力都处于危险之中,工作岗位也岌岌可危。
点评:英国汽车业需要加强技术研发、提升效率应对竞争和危机。
企业新闻
1.太蓝新能源、长安汽车联合发布无隔膜固态电池
11月7日,太蓝新能源、长安汽车联合发布无隔膜固态电池技术,实现极片复合固态电解质层隔膜功能替代,离子电导率大于1.5mS/cm,并可卷绕。按照规划,无隔膜全固态电池将于2025年实现原型验证体系开发;2026年小批量生产持续验证;2027批量生产、示范应用。
点评:固态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将助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
2.吉利旗下两大品牌极氪与领克官宣合并
11月14日,吉利控股集团宣布对极氪、领克股权结构进行优化。吉利控股集团将向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转让其所持有的11.3%极氪股份。交易完成后,吉利汽车对极氪的持股比例将增至约62.8%。通过一系列股权交易,极氪将持有领克51%股份,领克其余49%股份继续由吉利汽车旗下全资子公司持有。整合交易预计将于2025年上半年完成。
点评:这是继几何并入银河品牌后,吉利“战略聚焦”又一关键动作,反映了吉利从扩张到聚焦的战略转向。
3.奔驰、宝马合资品牌在上海成立新公司
天眼查显示,11月20日,上海逸安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唐旭日,注册资本300万元,经营范围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运营、集中式快速充电站、充电桩销售、人工智能应用软件开发等。股权全景穿透图显示,该公司由北京逸安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全资持股,后者由梅赛德斯一奔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共同持股。
点评:这是两大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深化,也是传统豪华品牌应对市场变革的重要一步。
4.奇瑞在西班牙合资工厂投产,计划2029年年产能达15万辆
11月24日,奇瑞汽车与西班牙埃布罗公司位于巴塞罗那的合资工厂投产。工厂的首批产品包括EBRO品牌S700 SUV,未来几周还将生产S800。两家公司于今年4月签署协议,奇瑞将侧重与EBRO品牌开展电动汽车技术领域的各项合作,助力开发新产品。该合资企业计划2029年将年产能扩大至15万辆,并为当地创造1200多个就业岗位。
点评:西班牙合资工厂的投产是奇瑞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一步,将为公司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5.蔚来李斌:2026年实现公司盈利是不容有失的工作任务
11月25日,在公司成立十周年之际,蔚来创始人李斌发布内部信。在内部信中,李斌要求团队持续加强自下而上的体系能力建设,聚焦提升基本经营单元的运营效率。李斌表示,接下来两年是至关重要的两年,持续推出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持续提升运营效率、明年实现销量翻番、2026年实现公司盈利,是不容有失的工作任务。
点评:站在新起点,对于蔚来而言,盈利不仅意味着公司运营的健康和可持续,更是对公司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品牌价值的肯定。
6.上汽大众合资协议延长至2040年
11月26日,在上汽大众40周年之际,上汽集团与大众汽车集团在上海签署延长合资协议,进一步加强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将上汽大众的合资期延长至2040年。
点评:此次续约进一步加强了上汽集团与大众汽车集团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体现了双方对过去40年合作成果的认可和对未来合作发展的信心,彰显了中国市场在大众汽车集团全球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7.广汽、华为官宣合作,打造全新汽车品牌
11月30日,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广州举行智能汽车战略合作签约活动,双方签署了深化合作协议。广汽集团将在传祺、埃安和昊铂之外,打造一个全新的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车品牌。广汽集团将以新品牌为载体,与华为发挥各自优势,通过产品开发、营销及生态服务等领域的合作,为用户带来领先的智能化体验。
点评:“华为智能化+广汽智造”的深度合作新模式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