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中国汽车产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近来,工信部连续发布《关于组织开展2025年度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等多项政策,标志着我国汽车行业进入“强监管期”。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直击行业痛点——从禁止恶性竞争、整治供应商账期问题到严查产品质量和一致性,再到规范辅助驾驶功能宣传,监管部门正从多个维度推动行业从“内卷式价格战”向“高质量价值战”转型。这场“监管风暴”将对行业格局、企业战略和消费者权益产生深远影响,也将重塑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组合拳”直击行业痛点
4月,工信部密集推出了一系列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监管政策。“这一系列政策并非孤立无援,而是一套综合性的措施。”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王耀分析,“从市场秩序到供应链关系,从产品质量到技术安全,监管部门正在构建一个全面的监管框架,以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这套政策出台的背景是,中国汽车产业在产销量、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以及国际影响力迅速增长的同时,也暴露出价格竞争无序、产品质量良莠不齐、过度宣传等行业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监管风暴”并非毫无预兆。实际上,中国对汽车安全的“严格监管”早有迹象。以智能网联汽车为例,所有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都必须经过严格审查,即便是像Mobil‐eye这样的国际巨头,其产品也必须经过层层检验才能与比亚迪、极氪、蔚来等国内品牌展开合作。2025年的新政策只是将这种监管常态化和系统化,标志着行业从“发展优先”向“发展与规范并重”的新阶段转变。
供应链企业普遍对严格监管持欢迎态度。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表示:“提高质量标准将淘汰低端产能,促进行业的良性竞争。”一家小型零部件供应商的负责人更是直言不讳:“账期规范的实施救了我们的命,现在我们终于不用为现金流问题夜不能寐了。”然而,也有部分高度依赖低价策略的供应链企业面临生存危机,行业洗牌在所难免。
阵痛与机遇并存
随着强监管期的到来,汽车行业正经历一系列连锁反应,这些变化不仅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策略,也深刻反映在市场格局的重塑中。首当其冲的是企业宣传策略的调整。在上海车展上,车企在智能驾驶宣传上集体“刹车”,曾经频繁出现的“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等词汇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审慎的“驾驶辅助”、“智能护航”等表述。
产品质量管控的加强是另一个显著的影响。根据2025年度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的要求,整车碰撞安全、电池系统可靠性、电控系统稳定性等成为重点检查项目。这直接促使车企增加在质量管控方面的投入。
供应链关系也在经历深刻的重构。长期以来,车企与供应商之间账期不平等的问题一直是行业的顽疾,一些小型供应商甚至面临超过6个月的回款周期。随着“60天账期承诺”的实施,供应链生态开始得到改善。一家为多家主机厂提供车载电子元件的企业总经理表示:“回款周期缩短后,我们的现金流明显改善,有能力增加对研发的投入。”然而,这种改变也带来了阵痛,一些资金链紧张的车企不得不寻求融资以缓解压力,导致行业短期内融资活动的显著增加。
强监管还加速了行业的分化。资金雄厚、技术储备充足的企业能够较为从容地应对合规要求,而一些规模较小、依赖价格竞争生存的企业则面临严峻挑战。在今年前5个月,已有3家新能源车企宣布暂停运营,也有企业正在寻求并购机会。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李颜伟指出:“未来2年内,行业集中度将显著提升,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被淘汰,这是行业成熟的必经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监管的趋严也在推动技术创新。为了满足更严格的安全标准,车企不得不增加对核心技术研发的投入。2025年上半年,国内车企在固态电池、车规级芯片、功能安全等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了35%,这表明企业正在从“营销驱动”转向“技术驱动”的发展路径。
合规成本的上升已成为行业的普遍关注点。据估计,为了满足新的监管要求,企业单车合规成本平均增加了约1500~2000元。对此,一位新势力车企的法规事务总监表示:“短期内确实增加了成本,但长期来看,这避免了因不合规而带来的更大风险和市场损失,最终对企业和消费者都是有益的。”这种观点得到了许多业内人士的认同,他们认为强监管实际上是在为行业设立“质量门槛”和“技术门槛”,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真正走向高质量发展。
由大到强的必然过程
汽车产业迈入严格监管的新纪元,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各方利益相关者对此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和应对措施。从监管机构的角度来看,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并非旨在抑制产业的发展,而是为了引导其走向更加可持续的未来。严格监管并非设置障碍,而是构建防护栏,确保行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会偏离正确的轨道。
汽车制造商的反应呈现出明显的分化。大型传统汽车企业普遍展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坦承:“作为国有企业,我们始终将合规性放在重要位置,新规定对我们造成的影响相对较小。”而一些新兴的汽车企业则感受到了更大的压力。某新兴品牌创始人表示:“我们不得不将产品上市前的验证周期延长3个月以上,这对资金周转和产品节奏都是一个考验。”然而,也有企业将严格监管视为一个机遇。比亚迪首席科学家、汽车总工程师、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廉玉波认为:“这有利于清除市场泡沫,让真正致力于技术的企业获得合理的回报。”
面对严格监管的新时代,企业正在积极调整战略。在产品策略上,越来越多的汽车制造商选择“少而精”的路线,减少车型数量,提升单款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在研发策略上,整个行业正向核心技术领域深耕,2025年上半年头部汽车制造商的研发投入平均增长了25%。合规体系建设也成为了企业的重点,某大型汽车制造商透露其合规团队规模在1年内扩大了3倍。
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指出:“美国、欧洲、日本等汽车强国都经历了类似的阶段。当产业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后,必须通过规范来提升发展质量。”他预测,未来的监管将向“立体化、精准化”方向发展,覆盖汽车全生命周期,并针对不同的技术路线和企业类型实施差异化监管。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强调:“严格监管的最终目标不是限制,而是解放生产力。通过建立公平、透明的规则,让企业从无序竞争中解脱出来,专注于真正的价值创新。”这种观点揭示了严格监管背后的深层逻辑——不是限制产业的发展,而是为其打造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中国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从“大”到“强”的关键转型。严格监管时代的到来,既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契机。短期内,企业确实面临合规成本上升、商业模式调整等挑战;但从长远来看,这将促使行业从低水平的价格战转向高质量的价值竞争,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可持续的产业生态。